家乡的大土炕作文(精选11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大土炕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精选11篇)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1

家里晚间歇息之地,城市人叫作床,乡里人叫炕。炕比床宽大坚硬且高,同房屋融为一体,可以说是房子的一个唯在冬季蠕动的胃。老家的土炕奶奶睡后,父母接着睡。睡“走”了奶奶,睡“走”了父亲,睡飞了我们姐弟四个,如今依然是十年前的土炕。自父亲走后,就一直没有翻新。如今守炕的人只有七旬的母亲。在岁月的流逝中,我愿母亲永远是这个炕的主人,永远,永远!

老家的土炕是纯黄土块泥弄成的。记忆中父亲会在一两年后把炕拆了,说是炕土(烧了一两年炕的土块)很有“劲”,比化肥还要力大,喂庄稼会长的很胖的。真的,只要你的鼻子是好的,当你经过细碎要么整块的黑黝黝的炕土时,准会被一股强劲有力的所谓炕的味道而刺鼻打喷子,其实那是一种家的味道。纯朴单一刺鼻呛人。那时我们会将一担担炕土挑到地里,喂给小麦(那时很少)、玉米、高梁,那时没有蔬菜。麦子真的长得很粗很饱满,最让人高兴的是那一个个粗粗的玉米棒子和一穗穗殷红的高梁,足以饱满我们小小的嫩嘴。

土炕翻新时,我们姐弟四个要事先把打好晒干的土块一块块从场院搬来,一一递给父亲,父亲就会熟练地把一块块土块堆放的整整齐齐,似乎我们教师要让孩子站成啥队列就站成啥队列一样听话,哪里要让泥粘合在一起就粘合,哪里需要留一些走烟的巷道,真是让递送土块的我们姐弟四人上气不接下气,来不及思考哪里还要用上一片。把这些土块摆放、粘合好后,放一根四方的木头在炕的最边沿(炕边),之后父亲就让我们几个帮助他一起抬上他用麦柴做骨架,泥土粘合后再一锤一锤打压后晾干的大大的土块做炕面。此刻你一定要小心翼翼,稍不敢怠慢,假如不小心摔了,定会赢得父亲“沉重火辣”的奖赏。你说谁敢怠慢?闭足劲,不出声,一小步一小步跟着父亲移,直到放在事先摆好的土块上,就算大事告成。最后父亲就会把这些大土块细心对好,再用酸泥(在泥中加一点麦子成熟时包裹种子的皮)一层层裹好,用一个铁抹子一下又一下的涂抹,一个平滑灰嫩的土炕就做成了。如果急着就用,母亲就会把好多的干柴草倒进炕里,点燃,一次次的往干里烧,等到灰色变白时,母亲会用嫩的绿草一次次擦拭白白的土炕,炕变成绿色了,我们就可以铺席子褥子,被子上炕了,歇息了。

闷热的夏季老家的土炕是很凉爽的,母亲说那是因为接着地气。记忆中只要父亲从地里归来,喊一声:“舀一壶凉水。”随一壶凉水的送来,一张不大不小的小方木桌就已摆在炕的边缘,接着就是茶炉、茶罐、杯子、旱烟带堆满了小木桌。父亲啪啪两声把脚在炕檐下几踩,就上炕了,腿盘坐着,接着一口旱烟一口炎炎的茶歇息,似乎悠闲的等待母亲的饭菜。夏季的炕上只铺着一张竹子编的席子,光光的,凉凉的。只要来人(不管客人还是村里人),父母就会“他大哥娃二妈他三爸她四爷要么娃姨夫他姨娘”一声声的喊:“上炕、上炕。”不上炕就拉拉扯扯硬是拉上炕才算对他人的恭敬。一般都要上炕侃侃,有盘腿的,有伸腿的,有半坐的,反正炕上的坐势很随便。不像在城里一样坐在床上就不能侃,侃是沙发上的活儿。

最让人恋炕的季节是冬季,窗外白雪茫茫,寂静无声,麻雀在大人刚扫完雪的院子里,左瞧瞧右望望,窥视哪里有一粒遗失的米粒。有时和鸡儿们不顾生命似的争抢食物。此刻老家的土炕是最诱人、恋人的。母亲会将炕烧得热热的,一床被子永远趴在暖暖的土炕上,是炕的外衣。我们一放学要么从外边回来,就会急急忙忙三两下脱掉鞋,一起上炕,暖暖冻僵的手,还有红红的脸。此刻一床被子会被我们姐弟四个拉来扯去,我最小,很快会钻进被窝,最终被哥姐用被子压住,迎来善意的“咚咚”(敲打)声。一阵欢呼,一阵争抢,父亲会喊:“咋了?”母亲也会赶来说声;“学乖一些。”一下子又平静了,被子的四角我们分的很均匀,各自拉着属于自己的被角,一声不啃,只是互相的挤眼弄眉。你说在夏季的炕上侃不太习惯,那冬季呢?理所当然,不上炕你会被冻僵,言语不清,似乎口中含一核桃。一般在冬季只要上炕了,谁都会变懒,恋炕的主要原因是怕冷,谁还会在暖的热热的时候走下炕,去做一些事呢,除非不得已。严寒的冬季,外面的风呼呼的,连狗的叫声都冻住了的夜里,躺在暖烘烘的土炕,是多么的安然舒适。

如今只要回一次老家,睡一回妈妈的土炕,我总会粘一身的炕味,这是一股熟悉的味道,是老家的味道,多么的温馨!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2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农民最原始最真挚的梦想,是对“小康生活”最为殷切的期盼。虽然平凡,却无不洋溢着一种幸福。热炕头,想一想,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温热来。睡过土炕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土炕。

作为70后,对土炕感情颇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炕。土炕是用土坯垒成的。春天的时候,村里的人们把泥土掺上麦秸合成泥,用脱坯模子,做成和长城砖大小的土坯,等到晾干后,拉回家里。开始建造“安乐窝”,土炕是长方形的,长约两米、宽可着屋子的一面墙、高约七十厘米。土炕三面靠墙,是用一块块土坯配着稀泥砌起来的。土坯与土坯间要留下缝隙,留作烟道。土炕的外面用砖垒起来,这样看着好看结实。炕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麦秸,然后再铺上一可炕大小的棉褥子。土炕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打理下,一年四季干净整洁。

乡亲们的房子大多是表砖房,就是外面砌一层砖、里面用土坯垒成的土墙。土炕连着土墙,做饭用的灶台连着土炕,一日三餐做饭时烧的柴火所产生的热量和烟雾就进入土炕,在炕洞里循环一周,再由烟囱排到屋外。在靠近灶台的一边有个长长而又平整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我儿时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成长的平台。跪在炕上,扒着平台,看着奶奶和娘烧火做饭,我笑过、哭过、闹过,直到下地奔跑,我幼年的生活几乎都与土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炕,是我们休憩身体和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在外奔波辛劳一天,回到家里,脱鞋上炕,或盘腿而坐,或仰面一躺,拉开被子美美睡上一觉,疲惫的筋骨顿觉舒展开了。翻几个身,疏散一下身骨,这叫舒坦。

寒冬时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有一个热炕头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尽管做饭烟熏火燎把屋子熏得乌黑,烧柴火散发出的烟雾呛得咳嗽,但还是禁不住热炕头的诱惑。小孩子的脚冷了,就脱下鞋子,爬上炕头,把冻得通红的小脚丫伸进热被窝里捂一捂,舒服劲儿别提多美了。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娘利用冬闲坐在热炕头上,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我们家人热情好客,为人和睦。邻居街坊婶子大娘们拿着针线活和娘、奶奶坐在土炕上拉家常。老少爷们和爹就在屋地上,摆上一小桌子打扑克。孩子们一会儿爬上了土炕,一会儿围着打扑克的叔叔伯伯揪一下耳朵扭一下鼻子,搅和玩闹。

土炕充满亲情,在外的亲人不论游走多远,回家土炕是永远的归宿,承载着一家人的关切和牵挂,见证着一家人相聚离合的天伦之乐。风雪夜归人,带着一身寒气走进家,暖屋子热炕头,扑面而来的是一团带着柴火味儿与土腥味的烟火气息。

曾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奶奶走亲戚,去姥姨家走姑姥姥家,到了晚上睡的是大土炕。那时候,和奶奶走亲戚是一大乐事,结识了很多的表兄弟。到了晚上,几个孩子玩累了钻进一个被窝,谁也不嫌弃谁脏兮兮,脸对脸呼呼入睡到天亮。那时候,通讯不方便。每年,亲戚间都要走动走动。我记得在张家口工作的表叔(我奶奶的侄子)每年工作之余都要乘坐公共汽车回家来看看我的奶奶三两次。表叔的母亲在表叔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表叔是奶奶养育大的。表叔和我们一样睡在土炕上,陪护在奶奶的身旁。那时候过得大集体的日子,家家生活困难,吃的是粗茶淡饭,来亲戚吃上顿面条汤就不错了。亲情,正如孟郊所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人的爱永远都胜过一切。亲戚走动多了,联系多了,才会增加感情,再亲的亲戚不走动,也就感情淡漠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地暖、水暖、空调的广泛应用,使得土炕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想再躺在热腾腾的土炕上美美地睡一觉,已经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为了生活更好,农家人不忍寂寞,去城里打工、当老板了。在城里买了楼房。土炕已经走进了岁月的深处,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美好而温馨的回忆。生活在村里的人们也是睡的是席梦思床,家家户户通上了暖气。

通讯发达了,手机贴身走哪说哪,走哪聊哪;交通顺畅了,出门都坐上了小汽车;老人住进了托老院,孩子走进了寄宿学校。为了让家人生活的更好,家庭的中坚力量,一年四季忙着,奔波着,生活压力大了,亲戚间走动的次数少了。亲朋好友相聚,在饭店摆饭局,住宿安置在宾馆。感觉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隔离在中间,亲情、友情、乡情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淡漠了。

想起老家的土炕,总会有丝丝缕缕的暖意从心底一点点地翻涌上来。袅袅炊烟从农家小屋飘出,缭绕在村庄的上空,不知曾牵动着多少远方游子们怀乡思人的心绪,掺杂着人生百味,迂回飘动在那里,久久不肯散去。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3

随着气温的降低,昨晚下雨时的雨中不时的夹着雪花。下了夜班,我带着疲惫和寒冷回到宿舍。宿舍虽然已经开始供暖,但突然的降温让我感觉不到一丝温暖。我躺在冰凉的被窝里面,看着窗外的雨夹雪,拨通了远在老家外婆的电话,本想向她们问寒问暖,没想到年迈的她们一直嘱咐让我穿暖盖厚别冻着,外婆说:“我和你外爷天冷时吃过饭没事就不出去了,家里的炕烧的特别热,我们坐在炕上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一点都不冷,你不用担心,把自己照顾好。”土炕,多么温暖的地方啊,尤其是此时的我特别怀念小时候故乡的土炕。

小时候,故乡的人都是一家人住在盘有大炕的窑洞里,炕上铺的全部是纯手工的羊毛擀毡。春秋的时候一晚上烧上一把柴禾,炕上的温度不高不低,睡在炕上特别舒适。尤其像此刻的天气,躺在土炕上那才叫幸福呢,地下放些柴火,把炕不时的烧着,整个窑洞暖暖地。全家人坐在热炕上,爸爸看着电视剧,妈妈做针线活,我们孩子们玩一些破旧的扑克牌等游戏,吃着自己种的炒麻子或者炒瓜子,闻着灶火里烧过的柴禾味、土腥味,感受到家里特殊的温暖味道。此刻回想起那些情景历历在目,瞬间有一种暖流涌上全身。冬天里,土炕几乎一直都是热的,坐久了几乎是烫的,必须挪下位置,要不屁股实在烫的受不了。微微的柴禾里孩子们放些土豆、红苕,不一会儿土豆、红苕的焦香味就充满了整个窑洞。到了吃饭时候,妈妈把盛好的'饭递到家中每个人的手中,一家人盘着腿坐在土炕上津津有味的吃着饭,中间放着一个瓷盆,里面放着或稠或稀的农家美味。坐在炕上吃饭就必须盘着腿,否则只能把腿吊在炕栏边上,舒展不开,就像坐火车是卧铺和硬座的区别。

冬天时,每逢家里来了客人时,首先就招呼客人鞋脱了,快快上炕,炕上暖和。晚上睡觉时就会把客人安排的睡在炕头上,就像现在我们上食堂吃饭的上席一样,也是特别有讲究。快到过年时,炕头处放着起面盆、生豆芽的菜盆等,上面盖上厚厚的棉衣,过上一天就能吃到妈妈蒸的馒头,那是不添加任何一种添加剂的原生态美味。有时候炕上还捂着黄酒,那是那个没有饮料、啤酒年代过年时最美的饮品。

故乡的土炕有我太多的回忆与思念,在孔窑洞、那盘土炕上,我们全家人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风风雨雨,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孕育了香甜的美梦!如今我已离开了土炕炽热的怀抱,却留下了思念的根。 此刻,我多想再次回到故乡的窑洞,在那暖暖的土炕上甜美的睡上一觉!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4

一提起“炕”,所有农村的人再熟悉也不过了。它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的一种标志,是北方所特有的一道风景。要知道,农村人几乎有一半儿的时间是在它的上面度过的。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有的人乔迁新居,买上了床,甚至用上了席梦丝,但老人们还是喜欢自家的土沉。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祖祖辈辈躺了几千年了,躺在上面舒服着呢!

是的,一个小小的长方体土台子本也不怎么起眼,但它却承载着我们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在上面躺过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祖先,更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历史。

东北人最喜欢有客人来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坐在炕上,盘着双腿,其乐融融地唠嗑。我们山东人也喜欢这种方式:冬天把灶火烧得旺旺的,把炕烘暖,坐在上面与朋友聊天喝茶。有小孩子和老人的家庭,甚至连吃饭都要在炕上吃。有些家庭的子女有出息了,在外面买了楼房,便把父母接去一起住。但肯定过不了几天,老人们便嚷嚷着非要回家不可,不为别的,就为他们睡不惯那面积有限,虽说是有弹性的床。他们总是说:“金窝窝,银窝窝,赶不上自家的狗窝窝。”我想这“窝窝”是指家,更是指他们对那热炕头的怀念与不舍吧!而到了盛夏,人们把一张张款式不同的凉席子往炕上一铺,再打开风扇或手摇小蒲扇,躺在炕上,那感觉真是惬意极了。

炕要比床大得多。如果家中有刚会走路的孩子,把他们放在炕上要比放在床上安全得多。调皮的孩子在炕上来回地爬,来回地跑,即使一不小心摔倒了也无大碍——父母早已在炕边上用棉被或枕头围了一圈,而且面积足够大。我想要是在床上的话,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的空间的。

哦,农家土炕,你这北方农民的栖息之地,你这北方农民最为忠实的老朋友!你陪伴着我们走过了一个个春秋,你跟北方的人民一起饱经了岁月的沧桑,为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路都记下了无形的一笔。你服务了北方大众的朝朝暮暮,你是北方大地的守护神。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5

下过几场大雪,远处的小山像穿了一件松软的白棉袄,小山村宛如熟睡的婴儿,安然地躺在摇篮里,格外静谧。

窗外,雪花像片片撕碎的棉絮,在天空洋洋洒洒,敲打着木格子的窗棂,我像只懒猫蜷缩在屋内的土炕上,跟着大人"焐炕"是我小时候最惬意的时光。

外婆身披棉袄,眯缝着眼,用嘴唇抿抿线头,使劲搓了搓,穿针引线,为我们缝制棉袄。土炕热烘烘的,炕上铺的竹席烙得发烫,闻到一股烧焦的柴草味,一转身,屁股上都烙了几排席印。左领右舍的大姑娘、小媳妇爱串门子,手里拿个针线活,往往是一块新鞋样,小孩的老虎帽,绣的花,一进门,也不等让座,扭身搭腿坐在炕沿上,闲话家常,从今年的收成,扯到自家的男人,嗓门亮亮堂堂,说话干脆利落,爽朗的笑声砸落了卧在房顶的积雪。

土炕中间放一小方桌,不一会儿,外婆就端上一大盆煮的像白莲花一样热气腾腾的洋芋,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一小碟腌的脆生生的红萝卜丝,翠绿的韭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抓一个土豆,迫不及待送进嘴里,烫的嘶嘶响,就着咸菜,吃得叭叭响。时不时不蹦出咯咯的笑声,土炕上弥漫着土豆的醇香。

一入冬,山村里家家都填上了土炕,土炕将小山村焐的暖暖的。烧炕一般用干草、麦秸、干树叶之类,条件好点的用牛粪。烧炕是技术活,村子里,衡量谁家媳妇能干的标准之一就是填的炕“烙不烙”。吃完晚饭,外婆背来几背篓干草倒在“炕眼"边,便蹲下身,蜷缩小脚,盘腿跪在地上,身子趴在炕门边,用一根长长的填炕棒,吃力的一下一下把干草全都刨进炕眼里,边填边吭吭地咳,有时咳得喘半天气,银白的头发沾了好些碎草,我用小手帮外婆取下碎草,便和隔壁小伙伴玩捉迷藏去了……

夜晚,西北风挟卷着暴风雪呼啸而过,冻僵了的山村寒气逼人,滚烫的土炕上,一家人就着昏黄的煤油灯赶制窗花,深巷中隐约传来一两声狗吠,在村子里回荡,夜,显得格外静了。

如今,故乡人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热褥,再也没有人填土炕了,童年的那方乐土也渐渐远去!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6

抬头望一抹弯月亮

挂在高高白云山巅上

听着时光千年流淌

……

今夜,无电。23楼,够高,够冷。抬头,窗外确实有一挂月亮,不弯,稍圆,趁着雾霾未重,在蒙蒙的夜色中,柔柔弱弱,洒下一点清辉。耳旁,手机上单曲循环的是王二妮的《故乡》,不过瞬间,眼角,不争气的又湿润了……

这样的寒夜,在这样的歌声中,让我最能想到的,就是小时候在家里睡过的那方温暖的土炕。农村人的土炕,一般的长度是一间房的宽度,而宽,大约有两米,有时候上面坐七八个人也不嫌挤。这方土炕,总是盘踞于家中某一角落,规规整整,敦厚得像一位老者,长年累月,忠诚地驮着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我爷就有这样一方大炕,一领竹席铺满整炕。当然在那时,这领席子,真的是农村人家的奢侈品了,因为好多人家炕上铺的都是容易扎人皮肉的苇席,但我爸天南海北走天下,愣是在那时候,都能给我爷定制一领大竹席子,着实让好多人眼热。细密的青竹皮席子光滑柔韧,绝不会让人在睡觉不老实时滑蹓到褥子外面被扎得肉疼。于是,我和弟弟童年时代的幸福时光、美好记忆就留在了这方土炕上了。不过在这方土炕上,我俩的待遇有是所不同的,我爷,一个传统端正的农民,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所以我弟可以跟他钻一个被窝头朝炕头而卧,而我呢,只能每晚缩在爷的脚下,头朝炕尾,且一旦睡觉不老实,乱动了,我爷一定会伸出大脚过来,用脚趾头拧得我腿疼乱叫,但这也不能将我从土炕上撵走。我依然爱睡土炕,因为在爷的脚下我的头边,放着一对儿木箱子,一个放着衣物,另一个,可是爷放吃货的箱子,那个箱子,一年四季,好吃的不断。我爸孝敬的点心、蛋糕,姑姑们拿的麻花、饼干,新疆三伯寄回来的葡萄干、砂糖,那砂糖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白色方块状白糖,放一块入嘴,甜死人!当然也有瓜子、花生等等,所以当弟弟晚上可以捏着爷耳朵上像鹌鹑蛋大小的肉球球睡觉时,我更多的精力是想着如何从箱子中偷偷地弄点吃的出来……早已不记得偷吃东西时的心情和滋味了,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我爸从新疆出差回来给我们家买的三麻袋葵花子,三麻袋哦!除了给邻居亲戚送,那个寒假,我跟我妈学会了炒葵花子;那个寒假,在那个炕头,我是吃了一假期的葵花子——玩时吃,写作业时吃,睁眼吃,闭眼睡觉前还是吃。直到现在,我有一颗大门牙,中间一小豁,俗称瓜子牙,估计就是那年冬天的功劳。

人家的土炕,因为做饭烧柴火,所以一天到晚都是热的,我爷的炕,虽然和灶相连,但是因为我家地少柴火少,于是烧的是爸爸从铜川掏钱买来的煤炭,乌黑发亮,做饭火力极强,但热量集中灶下,很难达至炕头,所以每到秋冬傍晚,我爷都得再用柴火烧炕。这活真不好干,于是在我的印象中,就留下了爷烧炕的永远记忆。有时是麦秸杆,有时是包谷杆,有时是爷在路边扫的树叶子,用一个一米七八左右长的杈把(就是个一头有丫杈的木棍),把柴草塞进炕洞,然后点火,一把蒲扇,使劲儿的扇着,土飞烟呛,到柴燃得差不多了,盖上炕洞塞,拍掉手上的灰,结束,只等晚上睡热炕。当然,我也会因一时的心热,帮着爷去塞柴火,摇扇子,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被烟呛着,一边咳嗽,一边擦着眼泪,在爷的“啥都弄不成”的唾弃中,仓皇而逃。有时,爷的心情好,还会扔俩红薯在炕洞刚燃烧过的草木灰中,睡觉前,掏出来,拍掉灰,掰开,嗯,满屋窜着香气,这便成了我们的宵夜了,当然,伴着吃的,肯定也会有各式各样的神奇故事,或诸如“过个冬至长一枣刺;过个腊八长一杈把;过个年长一椽”等关中天气俗话,从身经传奇、见多识广的爷的口中,娓娓道出,于是,那样寒冷的冬夜,昏黄的灯下,反而成了我们最喜爱的时光。

等我不怕烟熏灰呛,真正会烧炕时,我已求学在外、工作在外了。爷老了,少不经事的我没有过多的意识去尽孝心,尽管曾经给爷烧过一段时间的土炕,但今天回头望去,我看到的分明还是那个孤独的老头,抱着柴火,拿着黑黑的杈把往炕洞里塞柴的情形,柴火在炕洞燃起,那老头一边扇着火,一边拧过那张古铜色的脸朝我喊着:烟很,门外儿耍去!

时光弹丸,工业化的大发展在现代冬天的杰作之一就是霾时代的到来,听说,治霾需要,农村的炕都要被挖掉了,那氤氲于乡村傍晚的薄烟终于要消散了,那让人发呛却无比温暖的气味再也无法去寻觅了。我不是一个喜欢活在过去的人,但在暖气充盈的房间里,从早到晚的燥热真的让我有时找不到方向,我还是喜欢在淡去烟气的家中,躺在滚烫的土炕上。在家织布缝的被子外面,是清凉的甚至于是冷冽的空气,让我在睡梦中能清爽恬静,淡泊安心。

……

梦里一点点一滴滴

一次次一回回依偎在你胸怀

相思一字字一句句

一片片一朵朵盛开在我心海

牵挂一年年一岁岁

一分分一秒秒从来没有分开

……

伸手,凉意盈室;细嗅,轻烟不再。唯有《故乡》,依然在耳畔回荡……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7

我的老家,过去人住的都是用泥土打墙盖起的房子,房顶呈人字型,上着瓦,这种房子就叫“土房”。此房冬暖夏凉,别看样子难看,住着却挺舒服的。特别是那锅灶连着炕,炕连着锅灶,这炕就叫“连锅炕”。还有一种是锅与炕之间立一土墙,称为“界墙”,那灶就叫“隔山灶”了。到了冬天,睡在土炕上热乎乎的,从头顶一直暖和到脚跟。不管你有多乏,农活有多重,只要晚上热土炕上一滚,保准第二天精神饱满,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呢。

寒冬里,大雪封住了山村,一家人就坐在土炕上,炒一碗包谷花,用嘴慢慢地嚼着,末了,又唠起家长里短的闲话,或者,又郑重地商量起开春后哪块地里该种啥,哪块地里不种啥,一家人满脸都是笑容。小时候,就在这个热腾腾的土炕上,听妈妈讲了许多狐仙的故事,而更多的则是关于狼的故事,有一家人有两个孩子,晚上孩子发现家里溜进来一只大灰狼,于是就说给大人听,爸爸便拿起铁叉在屋里找啊找,始终不见狼的踪迹,就说孩子说谎,委屈的孩子只管呜呜地哭,结果次日天一亮,父母就锁了门留下正在熟睡的孩子下地干活去了,这时只见墙角挂的草蓑衣一动,从里边溜出一只大灰狼来,那狼整整饿了一夜,此时早已是垂涎三尺,跳上炕去将一双儿女活活地吃了。吃饱后,狼见门锁着无法逃走,就又躲进蓑衣里藏起来,等父母亲从地里回来,见娃们没起来,就跑到炕前去叫,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天哪!父亲像是明白了什么,随手从门后操起铁叉,狠狠地朝墙上挂的蓑衣捅去。原来,那狼吃饱了,蓑衣下已藏不住了,露出了扫帚一样的尾巴来。只听一声惨叫,父亲接着又朝狼捅了十几下,狼早已被他捅死了——听着狼的故事,往往是满身都起了鸡皮疙瘩。

热土炕的另一头还留有一个洞眼,这炕洞眼高约尺五,宽约一尺,是专门留着烧炕用的,傍晚时分,母亲就去坡上将枯树叶揽了回来,一把一把塞进炕洞里,再用一个木柯叉往里顶,然后再用火柴点燃柴火,于是乎,只见炕洞内的火烘烘地燃烧起来,末了,又塞进一些木屑之类的,到了后半夜,炕都是热乎乎的,有时烧多了,还把人热得出汗呢。就是这个炕洞,里面不仅藏过人,还钻过狼。说人那是旧社会的事了,村上的一位富户经常遭土匪来抢,一次,那土匪头子来叫门,掌柜的就从热炕上爬起来钻进炕洞,等土匪砸开门后,没有找到人,听娃他妈说掌柜的黑来去了南沟,土匪就直奔南沟去了,结果在去南沟过阎王砭时,一脚踩空掉下万丈深渊的母猪峡里去了。另外一个说的是一天太阳落山时,一家人屋里钻了一只狼,主人揽柴回来开门,狼一看屋里没处钻,便顺势钻进了炕洞。这位妇女就将背笼的柴火往炕洞前一倒,一把一把往回用木柯叉顶,顶实了,就点着了火,火烘烘地燃烧起来,立时屋里弥漫起一股烧焦皮肉的味道,可谁也没弄明白是啥烧焦了,直到第二天掏炕灰时,才掏出几根狼的骨头。

如今,在老家早已看不到过去的房屋了,现在人住的是楼房,卧室里放的是席梦思床,冬天用的是电褥子,根本无法与过去的热土炕比,开电褥子睡容易上火,早上起来口干舌躁。虽说现在的日子跟城里人一样了,可我的记忆深处,永远也忘不了那热乎乎的热土炕,那能解乏、能消除疲劳的热土炕啊!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8

北方的农村家家都睡土炕,一间屋子,两米长占满屋子宽度的炕被称为满间炕。泥一堵炕墙,几根支撑的柱子,然后拼上泥和着麦草千捶万捶砸成晒干的炕面,就成了农村人一代一代传衍子孙,流完汗休憩的地方,我和哥哥都是在这样的土炕上长大,这不我的侄子同样也在土炕上长成了大小伙。

妈妈的土炕很粗糙,炕墙用水泥提浆抹平,为了美观又抹了白灰,可由于农闲时坐在炕沿上喧荒的大妈、婶婶脚不小心踩在炕墙上,那雪白的炕墙感觉脏兮兮的,到不感到美。一回老家妈妈就念叨:“瞧那炕墙变成黑的了,要买来些白灰刷刷就好了。”我安慰妈妈:“就你一人睡,别刷了,再说,我们都商量好了请你去我家安度晚年呢。”妈妈总是说:“不去不去,你们的床那有我的炕舒服。”妈妈老了,乌黑的头发已经灰白,那蹒跚的脚步真让我害怕她摔倒,每次三番五次邀请她到我家,她总是说睡不惯咱们的床。到冬天,我都会想起妈妈背来麦草,跪在炕洞门前气喘吁吁煨炕的艰难,都会下决心挟持妈妈到我家来,可呆不了一个星期,她就说这不舒服,那不舒服,鸡、羊被饿着,吵着要回家,拗不过她只好将她老人家送回家,她就喜欢睡她的土炕。一页席子,一条羊毛擀的毡,一条棉花纹毯,一个床单铺在上面,炕的两个拐角整齐的叠着被褥,中间放着枕头,这就是妈妈土炕上的用品。妈妈用不了这么多被褥,但她准备好她的孩子们回家看她时用的。妈妈枕头边总放把笤帚,下炕之前总要把被子叠整齐,床单拉平,用笤帚把炕扫个遍,什么时候进家门,妈妈的土炕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自从孩子上幼儿园,学画、学舞蹈、学钢琴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一年回不了几次老家,即使来也是看看,履行公事似的给妈妈送生活费,呆不上一个小时就走,好几年没睡过妈妈的土炕了,妈妈也习惯来去匆匆的我。今天,我又要匆匆离去,孩子五点的钢琴课,从不说什么的妈妈忽然嘟哝着说:“做公家的人就是不自由,冬天什么时候闲了,睡睡热炕你的腿就不疼了。”这时心中忽然酸酸的,三十多岁了,还总是让妈妈惦记,她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孩子。爸爸走时,妈妈和我现在的年龄一样大,三十八岁,那时我也只有九岁,依稀记得,爸爸是修房子时,从屋顶掉下来摔成高位截瘫,爸爸所在的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把爸爸送到省城医院治疗,但一年后爸爸还是离开了我们。我们兄妹四人失去了爱我们的爸爸,爸爸的学校失去了优秀的老师,妈妈失去了亲爱的丈夫,爷爷失去了孝顺的儿子。从此,妈妈的土炕上少了欢笑,少了打闹,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叹息和流不完的眼泪。妈妈用压不弯的脊梁扛起了这个负债累累,濒临灭亡的家,妈妈的土炕成了她唯一结实的“依靠”,唯一能够倾听哭诉的忠实的“听众”。妈妈总是在夜深人静时睡在土炕上抽泣,声音是那么压抑,生怕惊醒睡在身边的儿女,又是那么凄凉,那么撕心裂肺,似乎在向上天求助。每当还有几颗顽皮的星星眨眼时,妈妈又扛着农具上地了,她没命的侍侯着九亩责任田,总想让她的汗水洒在地里,变成金蛋蛋,让我们兄妹四人吃好快快长大。当漫天星斗时,妈妈拖着疲惫的身躯踏进家门,吃完饭,妈妈坐在炕上为我们纳鞋底,或者缝制衣服,而我们则一字摆开,爬在炕上学习,这时土炕上只有“媸拉媸拉”扯麻绳的声音和唰唰的写字声。就是我在城里上师范时,穿的也是妈妈在炕上纳的千层底,现在脚底仍然垫的是妈妈在炕上锈的花鞋垫。就这样妈妈送出了一个个孩子,送走了八十多岁的爷爷,她也就像一盏熬尽灯油的灯。六十多岁的妈妈已变成了颤巍巍的老太太,那双枯糙的的手抚摩女儿柔嫩的笑脸,孩子总喊:“姥姥的手扎脸。”此时我的心像针扎般灼疼,孩子啊,你可知道姥姥这双手有多伟大,这双手承载了多少的母爱啊!

那是父亲走后的两年,妈妈在土炕上用她粗糙的双手给我打好行李,破天荒给我做了新衣服,骑着爸爸曾经骑过的旧自行车,把我送进爸爸曾经执教的中学,告诉我要像爸爸一样做有学问的人。八十年代初的乡村中学,住宿条件可想而知,冬天加炉子,可煤块怎么也烧不旺(掺的土太多),西北风呼呼地从门缝里灌进来,宿舍像冰洞,满手满脚都是冻疮,从此也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到现在也是准确的天气预报,下雨下雪,腿就疼。一天吃炒面加干馒头,本来身体素质就差的我,常常抱着胃喊胃疼。每天盼着到周六,回家在妈妈早已煨好的热炕上捂热冻僵的脚,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条,对我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事。晚上睡在热炕上,妈妈把滚烫的辣椒水端到炕上,一边泡脚(治疗冻疮的土方),一边听我汇报学习情况,妈妈总会露出久违的笑容。就这样穿着妈妈在炕上为我赶做的一双双千层底的鞋,我走进了师范,并以优异的成绩选留在城市任教,终于完成了妈妈的心愿---做爸爸一样优秀的老师。喧嚣的城市,钢筋水泥的冷漠,物欲横流的侵蚀并没使我忘记妈妈的土炕上的欢乐,哀叹、眼泪,但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我必须学会不断努力,再说爸爸曾经对学生的钟爱也赋予了我对教育事业不懈追求的动力,我的很多时间给了学习,给了我的学生,给了我的女儿,给妈妈的有多少?可妈妈总惦记我的胃病,我的腿病,妈妈,什么时候才能想到你已经是一盏耗尽油的灯?

现在,妈妈已经不能在田间劳作了,但她依然闲不住,养了二十多只鸡,六只羊,就她一个人孤零零的住在老屋,睡在她的土炕上。哥哥的新瓦房窗明几净,暖气热烘烘的,和我们的楼房没有两样,多次请她去住,她也不去,她舍不得老屋,舍不得爸爸给她修的土炕,忘不掉土炕上的欢乐、痛苦。她说睡在这炕上塌实。我知道,妈妈为什么不爱睡床,天冷虽然有电褥子,但填在炕洞里的麦草点着后有余温,那余温烧的炕可以捂热妈妈那颗凄苦了多半辈子的心,这是电褥子无法比拟的,电褥子说关就关了,一点余温没有,土炕不一样,麦草烧完后,可以让碎草渣燃烧,停了明火还有暗火,暖暖的聚在炕洞,给炕奉献余热,这同亲情、友情,爱情一样,因为有真爱,即使分别,也会在暗中给你温暖。这种爱怎能不叫人感动呢?妈妈的爱多像她的土炕!

我在想,这个寒假,我什么也不做了,带着女儿回家,睡在妈妈的土炕上,陪妈妈说说话,给妈妈做顿饭,替妈妈煨煨炕,其乐融融的过过恬静的农村生活,享受享受妈妈永无至尽的爱,四十天,兴许真会治好我的腿病,兴许也会让女儿学会舞蹈课、绘画课、钢琴课上学不到的东西。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9

霜降过后,一天天的冷了,想起冬天,我就不禁打了个寒战,虽然现在家家都有暖气了,可想起那个冰凉的被窝,我就越发的怀念舅舅家的土炕了。

舅舅家在河北农村。小时候,每逢农闲,或寒暑假,舅舅都会接我去他家小住。

记忆中 舅舅家是一排低矮的平房,一进屋,两边就有两口大锅,平常做饭、烧水都用这两口锅。再往里边走,就是一溜通长的土炕了。每天晚饭后,土炕都被烧得热哄哄的,把整个屋子都熏得暖融融的。窗外寒风刺骨,屋里却是温暖如春。表嫂收拾完碗筷,就给我们炒花生、瓜子,我和舅舅、舅妈、表姐们,坐在土炕上,一边吃着花生、瓜子,一边聊着天,而表嫂,一边纳鞋底,一边听我们说话,一边给我们沏茶、倒水。等到晚上睡觉时,一躺在那被土炕烤的热乎乎的被窝里时,我的心里就像那个土炕似的,热哄哄的。

舅舅家姓冉,在村里也是个大户了。听说姥爷很有点文化,也算是个书香门第了。妈妈在家里最小,且又聪明,深得舅舅的疼爱,爱屋及乌,我也沾了妈妈的光。所以每次去,那些个舅舅、姨、表哥、表姐们对我这个来自北京的小客人都异常的热情。今天这个舅舅请,明天那个姨请,我就这家吃一天,那家吃一天。那会,农村也很苦,也没什么特别好吃的,就是玉米粥、蒸红薯、玉米面饼子。想起大锅里熬的玉米粥,我都会馋得流口水,那叫个粘稠、香甜,还有那个红薯,都是沙地种的,吃起来又甜又面的,直到现在,我仍爱吃红薯,可再也没有舅舅家的那个味道了。每次吃饭,舅舅们都让我坐在炕头上,那会,在农村,炕头都要让给长辈做的,那个位置是很尊贵的。每次吃完饭,我的屁股都给煲的滚热滚热的,特别舒服。

滚烫的土炕,是寒冷日子里,最温暖、最平静的所在,是一个家庭温馨、和睦的标志。什么时候想起,都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河北,一直是我的第二故乡。每次在北京,听到浓浓的河北口音时,都让我倍感亲切,好像我又回到了舅舅家,听舅舅跟我说话。

如今,舅舅早就去世了,舅舅家的小平房也早拆了,盖起了高大、宽敞的瓦房了,土炕也没有了,都换成了席梦思床。那个在我童年记忆里,给过我温暖,给过我快乐的土炕,也只能成为回忆了。以后再去,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10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是睡东北土炕长大的。这东北的土炕,对我来说是熟悉的,它见证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别以为土炕只是用来做卧室,它还具有多重作用呢!

客人来了,热情的爸爸妈妈会招待客人。这时,我往往能听到一句话:请往炕里坐!甜甜的糖果,美味的苹果,脆脆的干果,都往炕中间一摆。客人坐在炕里边,我们坐在炕外边,围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圆圈。

吃饭了,爸爸妈妈把一张桌子摆到土炕上这叫炕桌。上面摆满了香气四溢的佳肴。只听妈妈朝外喊一声:吃饭了!我和妹妹立即跑进屋里,飞快地爬上炕,端起饭碗,大口大口地扒起饭来。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其乐无比!

吃完饭,把炕桌撤走,我们这些孩子在炕上又是蹦又是跳的。有时还会叫上别的孩子来我家一起玩儿。有的两三岁的孩子一见着土炕就兴奋起来他们飞快地往上爬,连鞋都不脱地在炕上追逐打闹,结果一不小心就摔下去了。大人们坐在炕上打扑克,有时会高兴地叫喊两声。这段时间,土炕上是最热闹的。

夜幕降临了,欢乐就告一段落。现在该睡觉了,把被褥一铺,大家都躺在炕上,从被子里露出好几个脑袋。一个长长的土炕,最多能躺十几个人呢!大家躺在炕上,心里想着:我们是一家人。想着想着,就慢慢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家乡的大土炕作文 篇11

炕上的一天,总是热热闹闹的。下面,我们看一看它的构造吧!

首先,来看看炕墙。炕墙矮矮的。以前的炕墙都是用土做的,黄黄的一大片,一点儿也不好看。现在的炕墙上贴了雪白的瓷砖,上面还有漂亮的图案,非常好看。

炕道我们是看不见的,它上面有一层用泥巴抹成的盖。所谓的炕道,是烟的通道。有的人家在炕墙上留了一个洞,有人往洞里藏一些东西,这种事我也干过。

炕头是热热的,冬天,我最喜欢去那儿坐着。如果冬天把棉鞋放在炕头上焐一会儿,再穿上那么冻僵的脚就立刻得到一个温暖的拥抱。而炕梢就正好相反了,冰冰凉凉的。有时,我给妈妈捣乱,妈妈就生气地训斥我:去去!到炕梢儿玩去!冬天,往那个小洞那个可以藏东西的小洞添把柴禾,炕梢就变得像炕头一样热乎乎的啦!

后来,我们就搬离了农村,来到了城市。睡得不是炕,而是床了。我很想再睡一次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