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手道培训知识及训练技巧

空手道是日本传统格斗术结合琉球武术唐手而形成的,起源于日本武道和琉球的唐手。唐手是中国武术传入琉球,结合当地武术琉球手发展而成的,而日本本土人又将九州、本州的摔、投等格斗技与唐手相结合,最终形成空手道。二战之后通过美军宣传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空手道当中包含踢、打、摔、拿、投、锁、绞、逆技、点穴等多种技术,一些流派中还练习武器术。

空手道培训知识及训练技巧

  空手道教学知识

一九九四年日本广岛第十二届亚运会空手道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空手道比赛场地一般为8×8米;至于比赛项目有套路赛(型)和格斗赛(组手)两种,而在组手比赛中一方有效进攻导致对手瞬时丧失战斗能力或重心明显移动为得分标准。

  名称起源

空手道是日本传统格斗技结合唐手发展出来的。日本传统武术结合唐手,形成了“からて(karate)”。

唐手区别于空手,空手道是后期才形成的。空手道原称“からて(karate)”,据传说“からて(karate)”原本没有汉字表记。根据船越义珍(容宜仁)的说法“から(kara)!”一词的含义不明。而唐手可以解释为“唐手”系因为该武术系由唐人(中国人)的武术发展而成。

唐手的原型我们可以从空手道中去观察,近古及现代的空手道已不同于唐手,原因是其中融入了日本九州、本州的格斗技,使人觉得空手道与中国武术有部分差别。但是空手道还有一部分技巧是来源于中国的鹤拳。

唐手大概是由唐朝时由唐朝使者带往日本九州、琉球地区,结合当地武术发展出来的。空手道则是唐手结合日本武道发展出来的。

  历史起源

空手道的发祥地是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今琉球群岛),其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最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一三九二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派遣使向中国明朝进贡。明洪武帝派遣闽人三十六姓前往琉球。这些中国移民在那霸港附近建立了久米村,将中国的先进技术带到了琉球。中国拳法也在此时被带往了琉球,在结合了当地的格斗术琉球手后发展成今日空手道的原型唐手。这种说法即“久米三十六姓输入说”。然而有人对此说产生质疑;指出明朝初期中国拳法尚未发达,唐手是在明朝中后叶时期传入琉球的。一六零九年,日本萨摩藩攻打琉球;之后将琉球变成其附庸国,并对琉球实行禁武政策。当地人为了反抗萨摩的压迫从中国人处学习了中国拳法,并与当地的打斗术琉球手相结合形成了唐手。这种说法被后来的日本人称为“庆长输入说”(一六零九年是日本庆长十四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空手道起源于琉球民间的舞方。舞方是琉球舞踊的一种,为琉球民间一种带有武术性质的舞蹈。舞方后来结合中国武术发展成琉球手,琉球手又发展成唐手、空手道。空手家安里安恒及其弟子,以及容宜仁,都支持这种说法。

  传入日本

一九二二年(大正十一年)在日本文部省主办的第一回体育展览会上,船越义珍(富名腰义珍)表演了唐手。这引起了日本武道家的极大关注,其中包括了日本柔道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次年的六月嘉纳治五郎等二百余名柔道有段者聆听船越的解说。船越逗留东京指导唐手。

在此同一时期,本部朝基于同年十一月参加了在京都举行的武术比赛;在赛场上一拳击倒了来自俄罗斯的拳击手,向世人展现了唐手的实力。日本人见到了唐手的实力,纷纷学习唐手。本部于同年在大阪开始指导唐手,在本部和船越二人的影响下日本各大学纷纷设立了唐手部。

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本部朝勇在冲绳创立冲绳唐手研究俱乐部,一九二六年更名为冲绳唐手俱乐部。该俱乐部成为唐手家技术的交流场所。著名参加者有花城长茂、本部朝勇、本部朝基、喜屋武朝德、知花朝信、摩文仁贤和、宫城长顺、许田重发、吴贤贵等人。

  道场礼仪

1. 当进入或离开道场时,须面向道场行礼同时说“OSU!”这象徵对道场及道场上学员之尊敬。(注:冲绳各流派组织一般不说“Osu”。)

2. 当迟到进入道场时,应先在道场後旁面向後方跪坐,直至教练允许进场,方可站立,然後面向前方行礼及说“OSU!”才可从最後排排列。(应尽量避免迟到!)

3. 道场内不可饮食,吸烟或咀嚼香口胶。

4. 道场内接收到教练之指示时,应立即行动及反应。(不可耽误时间)

5. 没有教练在场时,不得私作搏击练习。

6. 未得教练允许,不得擅自离开排列。离开时不得在教练与排列中间穿过,应在排列之後方离去。

7. 应尊称教练之职衔,如前辈,老师,师范等。当教练向你说话时,应大声地以“OSU!”回复。

8. 练习是一项极严肃之事,期间要绝对专心,不能交谈或大笑,或骚扰其它学员。在未有指示时,应以“不动立”姿势等待指示。

9. 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服从教练之命令。

10.手指甲及脚指甲不可过长,及经常保持整洁。

11.在小息期间,应多作练习,不可谈天喧哗,不可浪费时间。

12.道场之清洁,整齐及安全是全体学员之共同责任。

13.在没有特别情况或仪式下,学员可在道服内穿上整洁T恤。

14.道服必须经常保持清洁,腰带不能湿洗,只可风乾,以象征刻苦锻炼之精神。

15.练习时不得佩戴任何饰物。

16.道场内,必须关掉传呼机及手提电话。

  空手道训练

空手道的技术从表现的形式上共分为型(形)和组手两种。型是将空手道技术合理组织、配套练习的一连串动作组合,包括攻击、防御等各种技法,一般用于单人练习。现今的空手道道馆中,型的练习往往是按顺序依次演练,每种型的练习时间为数十秒至数分钟不等。型的练习熟练后,才开始练习空手道的基本组合术,也就是组手。

传统的空手道是运用拳脚的杀伤力,克敌制胜的一种徒手武术;后来随着全世界技击运动的发展,空手道也分门别派分出多种新兴流派,也融合了各种格斗技的技巧,如今还有保有传统技术风格的传统空手道,以及结合了拳击技术和泰拳技术的全接触空手道,以及结合了摔投寝技的“格斗空手道”。

由于古代唐手是在特定的士族之中秘密传承,不少古代的型业已失传。明治以后,空手家们创立了数种新的型。在古琉球时代,首里手、那霸手和泊手各成一派,其型也各不相同。而在后来空手道传入日本本土的时候,冲绳与日本本土的型也存在着差异。

组手是由两名空手道练习者之间相对的练习形式。包括约束组手、自由组手和组手试合。

组手的雏形在琉球王国时代就已经完成。琉球处分之后开始制式化,目前最早的组手制度可追溯到大正时代本部朝基的十二本。在清朝册封尚泰王时,使臣曾提到了琉球武术中的交手。这可能就是组手的原型。

  级别段位

空手道的段级位制和色带制是参照柔道创立的。空手道段位制于1924年由船越义珍发行,为历史上最早的空手道段位制。

与柔道一样,空手道分为黑带和白带。黑带为有段者,白带为入门者。黑带与白带之间(1~3级),多数流派设有茶带。一些流派当初设有绿、黄、青等色带,今日已一般化。段级位和色带在各个流派中有差异,传统派空手的段位为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公认段位。

空手道的称号有范士、教士(达士)和錬士,最早由大日本武德会授予。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SCAP)的命令下解散。此后,由各个流派或会派自行授予。

  教授方法

在琉球王国时代,唐手(空手道)的教学是秘密进行的`,往往是在夜深人静的时间,或是在人烟稀少的地点(如墓地)进行。这是为了避免被萨摩藩的在番役人所发现的缘故。因此当时没有道场,师徒的人数也很少。

与同时期的日本武术不同的是,以空手道为代表的琉球武术没有专门的武术书籍,而是通过口耳相传和实际演练进行传承的。相传在当时每学会一种型就需要花费三年的时间。琉球时代采用的是约束组手而不是20世纪初的自由组手,因此必须在实战中进行训练。

明治以后,空手道的教授大为转变。冲绳县的各中学和师范学校开始公开教授空手道,师兄弟之间一对一的练习。在教练的号令下,大量徒弟同时练习同一种型。糸洲安恒在此时期内创立了平安之型。

进入大正时代后,冲绳唐手俱乐部在那霸成立。当时冲绳的空手大家参加了俱乐部,第一次作出了共同研究、共同修炼唐手的努力。又,船越义珍和本部朝基于此时期出版了空手道史上第一部研究书籍。昭和之后,空手道的技法名称开始出现,书籍纷纷出版,对组手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作出了试合的努力。空手道的段级位制和色带制被认定,同时练习体系也逐渐合理化。空手家们相继建立自己的道场,以教授更多的徒弟。

然而,随着空手道的近代化,西洋的身体动作、运动理论的传入,引起了空手家的反省。如今兴起了对古传空手和冲绳空手再认识、再评价的热潮。

  道服历史

在琉球王国时代,史料中没有关于空手道道服的记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的相片中,习武者大多是赤 裸上身练习空手道。在1929年发表的《拳法概说》中,喜屋武朝德提到赤 裸上半身的目的是为了练习皮肤的强韧性。然而,在1921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访问冲绳之际,由容宜仁指挥的首里城正殿演武中,人们穿着白色上衣练习武术。

今日的空手道道服是1922年船越义珍在讲道馆演武之际,从神田的生地问屋买入白木棉地,参照柔道道服的风格亲手缝制出来的。这是文献上记载最早的空手道道服。1934年在《空手研究》中刊登了空手道道服的广告,并于昭和初期开始贩卖。由于空手道与柔道的差异,人们对空手道道服逐渐改良,成为今天的样子。

在今日的空手道道服中,传统派空手道的道服与全接触式空手道的道服有些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