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过程中什么影响了血小板

检验过程中有什么影响了血小板呢?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检验过程中什么影响了血小板的知识,欢迎阅读。

检验过程中什么影响了血小板

  血小板被“吞噬”现象的发现

一位中年男子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工作人员对其血常规标本进行检测,发现血小板偏低(126*109/L,正常值范围为125-360*109/L)。于是根据镜检规则,利用其血常规标本进行涂片、染色,行显微镜镜检。结果发现血小板并不少,但不是聚集现象,而是许多血小板分布中性粒细胞处,调节细螺旋,根据色差判断似有吞噬现象。中性粒细胞吞噬血小板?这是一个很罕见的现象。查阅其体检的其他结果,均为发现异常。

  寻找原因的过程

同事便联系血液科咨询是否与血液病有关。结果血液科对这样的病例也没有经验。接着便通过体检中心联系到体检者,建议第二天到检验科再次抽血复查。第二天,这位男士如约而至。根据其自述,平时体检,未有乏力、发烧等异常反应及近期注射或用药等治疗。再次抽血进行血常规的机器检测,并再次取血镜检。结果如同第一次:血小板数量处于正常参考范围低限,镜下仍似中性粒细胞吞噬血小板。遂与兄弟医院进行交流,询问是否遇到中性粒细胞吞噬血小板的病例及可能原因或机制。但最终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最后,查血文献寻找有无相关报道,发现有文章报道EDTA抗凝剂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但没有造成中性粒细胞吞噬血小板的研究。本病例是否EDTA抗凝剂有关呢?于是,同事再次联系到该体检者,可他说马上要去赶飞机出国,在再三做工作的情况下,才赶到我们科又一次采集常规血,这一次同时用了含EDTA抗凝剂试管和枸橼酸钠抗凝试管。检测发现,EDTA抗凝剂血检测的血小板依据偏低,而枸橼酸钠抗凝血则正常(>200*109/L);镜检结果显示,前一标本仍旧出现以前的现象,而后一标本该现象消失。

  结论

镜检发现的血小板被中性粒细胞吞噬现象实质上是EDTA抗凝剂导致血小板被中性粒细胞粘附造成的;此粘附造成仪器检测血小板时数值偏低。

  思考

(1)虽然血常规是医学检验的基础检验,但真正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不太容易。现在的常规检测仪器都比较先进,带有各个细胞的'直方图,通过细胞检测绝对值和直方图的结合可以发现一些血细胞的异常。但是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需要较强的责任心和结果判读技能。本病例发现的过程中,门诊化验室的老师便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2)镜检是检验分析不可或缺的手段,无论是血液学验、还是尿液和粪便检验,仪器再先进也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下的观察。所以,现在许多医院检验科都建立了自己的血常规检测、尿液及粪便检测的镜检规则,一旦发现检测结果符合规则,就要立即启动镜检,防止机器检测的假阳性,造成临床误诊。

(3)检验医学不但是一门理论科学,更是一门经验科学。我们理论学的再好,没有丰富的经验也可能做不好工作。就像本病例,抗凝剂造成的中性粒细胞对血小板的假性粘附造成血小板偏低,大家都几乎没有碰到过,这说明我们整个的经验还偏少。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和探索。

(4)就本病例发现的工作人员来说,态度和责任心是很好的,但在发现问题时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技能缺陷。在发现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的镜下空间位置重叠后,没有有效区分吞噬和粘附现象,而是更侧重于吞噬,高度怀疑免疫系统或血液病而去寻找这方面的原因。吞噬和粘附不能通过试验鉴别吗?肯定可以的,比如一定离心力的洗涤,或者溶解释放的方法。如果一开始证明是粘附了,问题似乎要简单多了。这说明我们处理问题的思维有些局限、掌握的试验技能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