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关于矿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一、矿产资源基本情况

普洱市关于矿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我市位于横断山系纵谷多金属成矿带南部,成矿条件优越,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600多处矿产地,其中:规模大型以上的有10种,小型以上的有20多种。全市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中,在全省排列首位的有:黄金储量104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81.9%;铁矿储量21.38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51.68%,仅澜沧惠民铁矿就达21亿吨;钾盐储量1600万吨,为全省唯一的可溶性古钾盐矿床;铜储量100多万吨,远景储量250万吨以上;铅、锌、银、镍、锰等矿产资源储量均有一定的优势。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时间较早,但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矿产业发展缓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制约我市矿产业发展主要是:一勘查程度低,资源不清。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许多矿山停留在普查阶段,真正有详细资料和上省国土资源厅储量评审表的资源区块不多。二是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混乱。矿产业发展存在“大矿小开、小矿乱开”,乱挖滥采,无证非法探采的现象。有投资能力的企业由于没有取得勘查区块或区块面积小,不愿意进行高强度的投资。三是开发规模小,生产水平低。全市的矿产业发展

缺乏“龙头”带动,普遍存在各自为主,采富弃贫,技术落后的状况。四是资源管理水平低。大量原来县级审批以及乡、村协议方式取得的矿业权无证、无图、无界、无面积,没有开发利用方案,长期延续使用。五是矿业权市场不规范。一些矿点勘查后既不搞储量评审,也不申报采矿权,直接进行开采,以采代探;一些单位和个人申办矿业权后,圈而不探,多年不出勘查成果。六是违法转让矿业权。申报矿权后不投入,伺机倒卖,许多矿权几经转手,根本找不到原始矿权登记人。七是布局不合理,缺乏规模开采条件和高强度投入条件。矿权设置点多面广,一矿多证,一山多主,个别人在大矿周围设置矿权,谋取私利。

二、矿产资源整合的主要措施

为改变我市矿产业发展中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2004年12月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下,全市统一思想,把矿产业确定为全市的支柱产业。2017年初开展了以整合资源、规范秩序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矿业权市场秩序工作。全市上下转变观念,健全机制,加强领导,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为契机,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培育和壮大矿业支柱产业为目标,制定强有力的措施,以快发展、大发展的气魄,强势推进矿业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工作,促进了全市矿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为

全市矿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矿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市级四班子领导参加的市矿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矿产业发展的措施,各县(区)也成立了矿业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矿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2017年1月全市暂停矿业权申报审批。3月组织开展以“规范秩序、整合矿权、集中配置、促进开发”为重点的矿业权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和资源整合工作。6月组建市矿业发展有限公司,把尚未设置矿权的重要区块、重要矿种优先设置给矿业发展有限公司,提高政府掌控矿产资源的能力。10月按照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全面启动整顿工作。2017年初,成立了矿业生产发展办公室,对矿产业发展进行培育和引导。

(二)全面开展清查,摸清矿业权市场状况。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市、县(区)矿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种违法违规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对持合法有效探矿权、采矿权的单位进行登记造册。加强矿山巡查,对无证开采、乱挖滥采、破坏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其中报请省国土资源厅撤销预登记区块106个,取缔无证采矿26起,越界开采1起,取缔无证勘查15起,关闭影响安全生产的矿点10个。对正常完

成勘查任务的企业建立台帐进行跟踪管理。

(三)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引入大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按照“一山一矿一主”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经济补偿、法律支持的手段,强化资源整合,对圈占矿山、多年无成果的矿权,结合年检不给予延续登记。对达不到最低投入要求和需要整合的矿权,落实实际投入情况,核实工作程度,通过评估,给予高于实际投入的资金进行补偿,由市政府收回后重新进行配置。对实力强、成果明显的企业,将区块周围的小区块进行整合和配置。收回后的矿权坚持“优化配置、扶优促强”的原则,一部分向公司储备,寻求合作对象。今年下半年,市国土部门、市矿办、市矿业公司加强协调配合,对矿业权整合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对矿业权配置协议进行认真落实,景谷正兴矿区、镇沅和平金矿区等重点矿区,山水铜业、福建金泉、深圳宏大等引进企业涉及的矿业权变更、申报审批工作加快办理进程,完成了数十个矿业权申报报件。

《普洱市关于矿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