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高考语文成语易错知识点

掌握好高考语文成语易错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在高考语文考试中避免不必要的丢分。下面本站小编就来告诉大家高考语文成语易错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广东高考语文成语易错知识点

  高考语文成语易错知识点

一、望文生义

①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②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分析:①中的“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①句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二、近义混用

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②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分析:例①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指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

例②中的“等量齐观”应改为“一视同仁”。这两个成语虽说都有“同样看待”的意思,但“等量齐观”一般用于生命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而“一视同仁”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或动物的态度是平等的,不分厚薄亲疏,如:“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三、褒贬失当

①李明见别人在下、不免倍增心喜、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②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分析:①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②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例句中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作者以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四、顾此失彼

①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②这次演出比较成功,只是个别动作有点装腔作势,不自然。

分析:①用“穿云裂石”形容大力士的功力令人费解,“穿云”指冲上云霄,“裂石”指使石头裂开。大力士可以使石头裂开,但他们如何冲上云霄呢?冲上云霄仅靠人体的力量是不够的。

②中的“装腔作势”除褒贬失当外,也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装腔作势”是指故意装出一种腔调和姿态,形容做作。例句是针对“个别动作”而言,很显然,动作只能“作势”,不能“装腔”。

五、前后矛盾

①二嫂喃喃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只能怨天尤人罢了。”

②杂志社的来稿虽多,可是不刊之论、有份量的稿子太少了。

分析:①中的“怨天尤人”是形容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强调客观或埋怨他人,而该句前面说二嫂已经认命,这样句意前后矛盾,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②中的“不刊之论”是指不必修改或不能更改的言论或著作,即非常出色的或经典性的著作。而后面又说这样的稿子没有份量,显然是因为不理解“不刊之论”的含义而造成了语意的前后矛盾。

六、误用词性

①我们必须打破老一套的墨守陈规。

②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想统一天下,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

分析:①除了“老一套”与“成规”语意重复外,还犯了词性误用的错误。“墨守成规”是个动词性短语。作者却让它带上了“老一套”以个定语。显然是把它当成名词性短语看待了,可将“老一套”去掉,并将“墨守成规”改成“陈规陋习”。

②作者是把“文韬武略”当成形容词或动词短语看待了,其实“文韬武略”是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如果要让它作“英雄人物”的定语,必须在之前加上“具有”之类的词。

七、不合逻辑

①庞涓对部下笑道:“我早知道齐兵劫弱,果然被我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②荆轲对太子丹说:“臣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分析:上述两句中,庞涓、荆轲都是战国人,而加点的两个成语分别出自《晋书·谢玄传》和清代吴研人的《痛史》,“前人”不可能说出“后人”的话,所以不合逻辑。

八、堆砌成语

①在辩论会上,它的观点被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面目全非。

分析:在这个例句中,加点的三个成语语意相近,重复使用,表面上似乎很有说服力,实则罗嗦,不如任意删去两个。

  高考语文散文解题套路

1.明白三个问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3.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误区

误区一:弃芝麻,得西瓜

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能力是长期积累感悟所形成的,非一朝一夕所能提高。在他们的眼里,语文简直就是芝麻,其他容易抓分的科目就是西瓜。与其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提升幅度不大的语文,不如把时间与精力分配给容易得高分的其他学科。因而很多学生要么只是跟随老师安排复习,以保证不至于淡忘就行:要么就干脆放弃语文复习,连语文课上也在做其他练习,遑论课外花时间学习语文。这既是对语文课程特点和语文考试命题特点不了解的片面观点,也是不明白学习心理特点和课程平衡造成的结果。语文能力固然是经过长期积累、感悟形成的,但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还是可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的。再者。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分工合作,在较长时期内如果其中一边大脑半球处于休息抑制状态,就不利于全面激发智力发挥,即使全身心投入到能够抓分的科目学习之中,这些科目所得到的分数,也未必能够弥补因放弃语文复习而丢失的分数。

高三各个科目的复习,应根据本人的学科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做合理的安排,做到突出优势科目,提升弱势科目。使各科均衡发展。无论以往功底如何,绝不能放弃语文复习。

误区二:不知己。无计划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前,学生一定要花时间充分了解自身语文学习和语文功底的现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才不至于盲目跟随老师的复习计划转。不至于盲目悲观或乐观。准确了解自己是制定科学复习语文计划的前提。了解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和语文功底现状,就是了解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等状况。了解自己的途径,一是通过向了解自己的语文老师咨询,二是分析以往自己语文考试试卷的答题状况,三是分析自身记忆力的强弱、思维能力的强弱。从语文试卷答题情况,基本可以判断出自己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缺陷。因为一般来说,某个知识点错误率越高,越说明该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自己的语文复习计划,就是针对自己个人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进入高三,语文复习的使命并非是要推倒重来、重新建构,而是要在原有语文知识基础上的系统化、条理化,达到熟练牢固掌握知识,准确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因此,个人复习计划非常重要。只有针对自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薄弱环节重点训练,才能避免因全面出击而分散精力。

语文复习计划要与老师的复习计划基本保持一致。须知,老师的复习计划是针对全班同学的,全班同学语文功底各有差异,老师安排复习内容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同学。与老师的复习计划保持基本一致,可以同步灵活安排,而且可以实现同步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当然。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自己的复习效果灵活调整,

加强复习的计划性,也是基于把握复习的主动权而考虑的。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考虑,主动出击的'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而盲目跟从的学习,往往使自身的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

误区三:宁信书。不信师

一方面,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茫然无措,希望有人给予他们点石成金的指头;而另一方面,学生面对老师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讲解又萎靡不振,希望赶快逃离这寡味的课堂。好像老师的讲解、安排的训练似曾相识、于己无益,而实际答起试卷来,却又是处处似是而非,无从下手。与其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不如自己翻看复习资料来得实惠,于是大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你讲你的课,我看我的书”,出现了“宁信书,不信师”的现象。这固然与老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关,但作为高三学生,仍然仅凭个人兴趣喜好听课,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面临的高考严峻形势调整自己的听课习惯,这将会制约语文应试能力的提升,与自己希望考上理想大学的初衷是相矛盾的。一般来说,老师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教材和教法,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和答题的一般技巧,听老师的课、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训练,效果总比自己单干要强得多。从信息输入的角度而言,多器官参与比单一器官活动效率要高许多倍。如果在语文课堂上,考生在听的同时,积极记录,积极思考、整理、练习,效果肯定要比单独看复习资料强。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课堂上不可能像理科课堂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各种语文考试试卷命题看似与课本、课堂没有多少联系,但试卷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要求都来自课本,来自课堂,来自平常的训练。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预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老师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复习效率,才会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训练任务。

相信老师而不盲从,主攻复习资料而不唯书本,听课的同时基本按老师的复习计划同步完成训练任务,听课与针对本人知识薄弱点进行强化练习相结合,语文成绩必定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提高。